close
孩子未來有甚麼成就,我無法得知,但是,只要他努力的奮鬥,這個過程會讓媽媽無比放心。

成就是什麼?他(她)除了自己生活充實快樂,還能助人,媽媽在天上都會偷笑,我畢竟留下一些價值。

洪蘭女士「終於明白的一件事」道出做媽媽的兩難。
我並沒有孩子的智商高,也不曾有過他的歷練與企圖心,我不同意他去加拿大發展,因為剛過金融風暴,時機不是很好,也覺得他才出社會,缺乏歷練,去當一個自然療法醫師,就是讓老媽不放心,雖然他一直說我延誤了他的機會,我太小看他的潛力。

2月退休以來,最近終於覺得精神稍有恢復,尤其是老大認真創業,以推動嘉義市聯名商家優惠卡作為起步,也在我要求下考取了物理治療師,因為他有天賦,不去救人實在可惜。以後怎麼運用,我維持不干涉,只鼓勵的態度。(他如能執業,也是嘉義人的福音)

日子偶而也會有雜音,他老爸三不五時:「你去問你兒子到底想要做什麼?」,「不了解他喜歡中醫,為什麼不去考學士後中醫。」

其實,孩子這麼豐沛的生活動能,令我非常佩服,且感到驕傲。
一星期有一天到國華游泳池去幫助腦麻協會的朋友做些早療復健。不必等到有錢才能幫助別人。

人生不會只有一味,我一路走來完全自己掌控,感恩父母的開明。孩子是否能更多采多姿,應該讓他們自己決定。
---------------------------------------------

觀念平台-釀造的人生不會只有一味
  • 2011-06-15
  • 中國時報   【方祖涵】

 人到一定的年紀以後,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成家生子,就無時無刻需要被迫分享一些很難感同身受的喜悅。最常見的當然就是朋友把小孩嬰兒時期的成就拿來炫燿,像是「我家大牛(當然是化名)昨天想喝奶哇哇大哭,可是一聽到鱒魚五重奏就突然安靜下來,才一個半月大就能欣賞古典樂,真是了不起」這樣的話,聽到之後真的很難為嬰兒或是舒伯特感到高興,只能從嘴邊擠出「真的,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這樣言不由衷的回應呼嚨過去。麻煩的是,在嬰兒身上發生的聖蹟還真是不記其數,像是這樣的對話也只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

 原本以為逐漸步入中年之後,這種情況會好很多,畢竟嬰兒跟朋友們都會長大,彼此互相多了解一些,就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類末梢神經的反射都有形而上的意義,拿來預知小孩未來的發展也太過牽強。想不到的是,原來小孩長大之後,家長會變出新的東西來感到驕傲。聽到台灣的朋友們提起的故事通常跟考試升學脫不了關係,像是「我家大牛基測上了建中」、「我家大牛推薦保送台大」之類的。當然,從這些小孩嬰兒時期就經歷無數訓練的我們,早就能夠熟能生巧地說出「太棒了,有這種學弟真是值得驕傲」這種言不由衷的恭賀之詞,心中卻只是想著自己跟同儕們走過的路途,對這些孩子的未來只能戒慎地祝福。

 相對的,我的外國朋友們,拿來說嘴的小孩故事就相對豐富得許多。大家提起的故事們很少跟學校的功課有關係,朋友的電話裡儲存的是女兒在州內的體操比賽雙槓跟馬鞍動作的流暢表現,同事到處跟人說兒子被選入學區內同年齡前二十名的棒球夏令營,前任同事辭掉工作決定做專職星媽因為女兒想變成廣告模特兒,老闆的女兒馬術精湛對養馬也挺有一套。喔,其實真的要說老外因為孩子自豪的故事跟學業都沒關係倒也不公平,我的一個好朋友就經常提起他的兒子在學校的表現。他是馬里蘭大學的財務學教授,七歲大的兒子不愛唸書,老師警告要把他在小學一年級留級一年,與眾不同的表現倒是讓他得意的不得了。

 前一陣子耶魯大學亞裔教授蔡美兒在美國媒體掀起了一陣虎媽風潮,她剖析了亞洲父母強迫介入型的教育模式,很瞧不起西式父母尊重子女的態度,認為那只是家長替自己的偷懶找藉口。新加坡著名的品酒師Ch’ng Poh Tiong對她的評論挺有趣,他說,如果蔡美兒是釀酒師,那麼葡萄酒就會只剩下紅葡萄赤霞珠酒(Cabernet Sauvignon)跟白葡萄霞多麗酒(Chardonnay)。這兩類葡萄是釀酒最常用的品種,可是葡萄酒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除了這兩種葡萄之外,還有各式酸甜不一的品種可以用來釀造,甚至是水果也可以釀成酒。就像是人生一般,除了用功唸書之外,成功之路有千百種,誰說大牛只能當赤霞珠或是霞多麗呢?

 而我們這個嘗盡了升學主義一切苦果的世代,應該更能夠體會讓小孩快樂成長的重要。反正,到最後,他們會自己找到自己的未來。是啊,就跟我們一樣。

 (作者為運動專欄作家)
---------------------------------------------

洪蘭: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這次基測的作文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出得很好,只是不知年輕的孩子能不能真正體會這個題目的涵意。人生有很多的事是「逐漸明白」,只是為時已晚。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每一代的父母都會跟孩子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是每一代的孩子都不聽,硬是要去做,等到栽了跟頭以後才來後悔。其實,「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放手讓孩子去闖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人的生命有限,有的時候,經驗的代價太慘重,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歷史學家常感嘆人類愚蠢,老是在重蹈歷史的覆轍,人類為什麼不肯聽別人的忠告,非要跌得鼻青臉腫才回頭呢?

這個「我比別人行,別人做不成的,我可以」的自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它有好有壞,一個過去百試不成的事,還是有人不信邪,一旦時機成熟,他就成功了。例如人類一直想飛,從古代希臘的神話到達文西都在作飛行的夢,萊特兄弟不因別人失敗而放棄自己的夢,最後終於成功;壞的是人生不能逆轉,有些事無法彌補,我父親常說,如果錢可以解決的事,一定用錢解決,因為錢可以再賺,人生不能再來過。

如何使人生沒有遺憾是個大智慧的事,父母可以及早讓孩子去做志工,從服務中去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是自尊心的來源。自尊心不是禮物,它必須是真實的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對自己的肯定。同時,透過服務他人,孩子體會到生命之不可逆性,從而接受前人的智慧,使自己不犯別人犯過的錯。

沒有體驗,很多話是聽不進去的。我們小學時都念過白居易的〈慈烏夜啼〉: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但是心中無感覺,因此不會因這首詩而對父母特別感恩,一直到初中時,全校去新店童子軍露營,等要自己升火造飯了,才知煮飯不易;要自己洗衣時,才知道洗衣不容易,這才開始體會到家的好處,就開始有人想家晚上哭,到第二天哭的人更多,等到第三天一拔營,大家都迫不及待的飛奔回家。那一次露營後,我們對父母都孝順很多,體會到有父母庇護的幸福。

孝順父母不是要供養他而是要恭敬,孔子說:色難,不敬何以別乎。只是對青少年時的我們要和顏悅色聽父母嘮叨,實在做不到,常常一邊聽訓,心中一邊嘆氣。現在輪到自己做父母了,就了解為什麼要嘮叨了,因為父母無法看到火坑而不阻止孩子跳下去。當然孩子是不聽的,於是我們就重蹈歷史的覆轍了。

生命是一個周期,人生是一代養一代,一代償一代,既然孩子聽不進去,只有放手讓他去闖,但是告訴他:受傷了回家來,媽幫你療傷;爸幫你再出發。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命,做父母的只能替他準備行囊,無法替他出征,更不能牽著他的手,因為他不會讓你牽。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1/06/14 聯合報】
--------------------------------
打棒球練品格 偏校小將出頭

 
2011-6-14 23:16 作者:張舒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ET 的頭像
    sandyET

    sandyET小木屋

    sandy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