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英文,因為我都不會」話從小男孩的嘴裡蹦出來,我有點驚訝。

 

這學期開始,學校在小一的彈性課程放入了一節英語學習,我教了其中三個班級。我的教學重點放在字母與發音並行學習,希望他們能藉由接觸大量ABCabc而自然認識英文字母。我大量使用合youtube上可愛或有趣的ABC相關影片,唱得很起勁的歌謠,採用的教材也不強調記憶句型的必要。

 

唯一覺得遺憾的是,小一學群的晨間時間已預先設定為戲劇學習,不能像去年接觸的那個小一班,級任幾乎每天都能用晨間時間讓他們觀賞字母影片,形成一種沉浸學習而增強了大多數孩子的英語學習能力。在級 任 老師的努力下,我們那時也讓這一班表演了「薑餅娃娃」英語劇場,在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看到興趣跟隨著自信而來。

 

一個星期只有40分中能接觸到英語,我在期末被要求要交英語成績時,就請每個人上來認讀課本內幾個隨機指定的字母,唱個字母歌。感覺上是,要會認字母的能力平均而言還差很遠,但是很驚訝的發現,不少人不會唸字母名稱,卻會發出發音,我猜想,看字母聯想發音比較接近注音符號的學習歷程。而認唸字母相對需要大量重複學習,他們沒有這樣的環境。

 

在這個寒假,我改變了自己下學期的教學策略:以繪本及網路資源為媒體,活潑的多量接觸發音單字(關鍵在技巧,能與孩子互動,不是在能力)、故事、歌謠。尤其看到這篇文章,更再度確定我的想法沒錯,在不足的時間條件限制下,不要再偏重能正確唸讀字母的知識性學習了。

 

小男孩說「我不喜歡英文,因為我都不會」。我不容易丟掉這句話。

 

以下介紹這篇文章的部份重點:

 

幼兒英語課程應定位為探索取向

  依據美國官方出版之「父母親手冊」,一般外語教育課程計劃因所設定目標(達到語言流利程度)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型態:
1.
探索取向--是以提供學生探索其他語言及文化為主要教學目標,強調簡易外語的使用,每週上課1-2小時,例如:國小外語探索課程方案。
2.
學科取向是以外語流利程度為教學目標,與數學、社會、自然一樣,外語也是一門學科,每週上課3-5小時,學生所達成的語言流利程度視上課次數、練習機會和老師的外語能力而定,這類國小外語課程方案在美國最普遍。

3. 溝通媒介取向以外語為溝通媒介,半天或全天使用外語學習數學、社會、自然等所有學科,即所謂「浸泡式」課程方案,能較快速達成第二語言流利的目標。

  以國內的情況來看,幼兒學習英語的目標,應設定在讓幼兒獲得多元的文化與語言經驗、啟發其學習外語的興趣,而非期待幼兒在學前階段就培養了流利的外語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英文老師能和中文老師的合作能更密切,讓英語活動能延伸至非英語課的時間,例如:轉銜時間播放幼兒喜愛的英語歌謠故事、英語故事繪本及教具資源放在角落供幼兒自由探索等,擴大幼兒在非英語課的時間也有英語輸入及互動的機會,幼兒的英語學習效果會更好。 


啟動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無論何種課程,學生必須投入,才能有所得,研究發現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能力表現之重要因素(吳信鳳、張鑑如,民94)。英語是外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幼兒絕不可能像中文一樣,會自發性的想學,所以啟動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非常重要。何況想要達到英語流利的程度,必須長時間持續努力投入練習,如果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感受到的是無趣、挫折、壓力、焦慮、不知為何而學,提早學習英語等於是提早扼殺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研究已指出第二語言的學習並無關鍵期的存在(曾志朗,民93),甚麼時候學都不嫌遲,重要的是好的師資、課程等配套措施(吳信鳳、張鑑如,民90);提早在幼兒階段學習英語並無必要,因為對其後續在國小高年級或國中階段的英語、國文及整體學業成績,都不會比從小學階段再開始學習英文來得出色(吳信鳳、張鑑如,民94);甚至國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才是影響後續大學英文能力的重要關鍵,提早在小學階段學習英語,雖可提高學習興趣,但與未來大學高階的英文能力無直接密切關係(陳超明,民93)。

【以上選擇編輯自『發展合宜的幼兒英語教學實務March 21,2006林佩蓉──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ET 的頭像
    sandyET

    sandyET小木屋

    sandy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