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內教育追求「卓越」之風由中央吹向地方,由高等教育推向基礎教育。
教育部辦理多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技職院校教學卓越計畫」,以競爭性經費獎勵學校為單位提升教學品質,補助金從數百萬元至上億元。高中職以下則另設「教學卓越獎」,獎勵教師團隊,金質獎、銀質獎團隊分別可獲補助金60萬元與30萬元,及記功等獎勵。
嘉義市自己也辦了個「教學卓越計畫」,實施已兩年,也是以競爭性經費編列獎勵學校單位,四年三千萬元的獎金,逐年拉大各名次之獎金差距。第一屆(96):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及特色獎各為100萬、50萬、20萬及10萬元。第二屆(97)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各為120萬元、65萬元、40萬元(取消特色獎)。
基層國民教育單位競相追逐高額的「卓越」,固然獲獎學校實至名歸,然而以有限之基層教育經費,集中於少數學校,是否應為地方教育政策的正確方向?今年國中組金質獎獲獎學校同時也是教育部97、96年卓越金質獎與95年銀質獎得獎教師團隊所屬學校;國小組金質獎獲獎學校同時也是97與95年教育部卓越金質獎教師團隊之學校。
精緻國教希望追求優質的義務教育、提升教育素質,包括降低班級人數以及國小教師固定授課節數等都算是具體的步驟,往往卻卡在地方教育經費不足。既然如此,能以四年3000萬經費主動去做「錦上添花」之比賽,而對「降低班級人數」和「補救教學」等澤被全市兒童之事,就只能繼續消極配合教育部政策推動?
高額補助金對學校的確是實質誘人的胡蘿蔔,更是攸關學校或校長顏面的問題。政策領導教學之下,各國中小學校教育行政團隊莫不絞盡心力推動設計卓越課程。得獎者畢竟是少數,許多相關教師在基本課程、品德教育、學生輔導之外,非自發性的投入這樣的卓越競賽,對政府主導教育卻偏離教育本質,頗不以為然,好像只是「為卓越而卓越」。
為了想要進一步了解本市教育相關計畫內容,進入教育處網頁,得到這樣的結果:法令檢索/教育處-無法顯示(其他九個處都OK);學務管理科/業務法規瀏覽-無法顯示;國民教育科/重要計畫:有兩項 (1) 降低班級人數-內容呈現的竟是「高雄縣87~90年度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執行報告」(2) 九十二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張貼的是教育部的計畫)。這裡是嘉義市政府網頁,現在是98年度了,不是嗎?
好奇之下,我繼續查了97年的教育處行事曆。去年12月舉辦的全市國小五年級的國語英語數學基本能力診斷評量居然沒有排進去,這已經是第三年舉辦了啊,也難怪97年九月開學後還可以臨時改施測對象由往年的六年級變成五年級,好像整個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是個一人決策團隊。各式各樣的學校資料、紀錄以及競賽等,就代替教育處交出了全年的施政成果。
地方上有卓越學校,那麼誰來評評主管教育行政單位是否卓越或合格?網頁資料顯示,教育處的學管科四位職員中有兩位「待聘」、國教科有一位「待聘」,空缺由學校輪調老師來執行「正式」行政業務,老師缺則聘請以鐘點費計算的短期代課教師,省了政府的支出,也一併省掉了學生的受教權,反正不影響「業績」。
黃敏惠市長曾在其競選時提出「推動『精緻教育』計畫,繼續推動降低班級人數計畫,提高每班教師配比」之政見,剛好其上任後,十年教育建設計劃在95年完後結束,然而執政至今,除了訂出一個只能讓大家記得四句願景口號「人文第一、科技相佐、精緻創新、國際視野」的教育綱領,沒有具體的短、中期教育計畫,既然沒有目標,當然也沒有以目標為導向的分期經費編列計畫。歷次議會施政報告在教育項皆以「強化教育優勢」為大標題。這樣的教育主管機構就需要創意來衝「業績」。
卓越計畫的評審代表-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教育水準媲美台北市。各校教育特色可見其用心與創意,嘉義市可稱為教學卓越城市。
這樣的推崇是有侷限的,我覺得嘉義市承受不起。國中「常態編班委員會」迄未依法成立運作,能力分班的比例仍居全國最高。如何加強常態編班下的能力分組與因材施教的課程規劃,補強弱勢學生的設備與師資,讓家長放心,難道不是教育主管單位更應該優先做的事?我們學校下學年度小二升小三少兩個學生,如果不能補足,將造成減一班,會少掉約100萬元的補助款,老師將來恐有超額壓力,老師分配的行政工作也會增加,減班也會造成家長對學校負面的印象(學校說)。雖然本校專科教室數量一直未達標準,可是還是怕減班。
最近讀到談論國教「基礎」與「特色」的文章,頗有感觸而為此文。


【附件】
是特色小學,還是本色小學?
2009.03.12 台灣立報咄咄集/吳忠泰
在媒體大舉報導特色小學之後,不管受到媒體影響,準備選校或是帶著欣賞的角度,國人能看到學校的多采多姿,畢竟是好事。然而這樣的學校在盛名之餘,也自然被用放大鏡檢視。
在媒體大舉報導特色小學之後,不管受到媒體影響,準備選校或是帶著欣賞的角度,國人能看到學校的多采多姿,畢竟是好事。然而這樣的學校在盛名之餘,也自然被用放大鏡檢視。
特色學校、標竿學校、典範學校,在過去幾年並不陌生,但有的特色學校是因校長強烈的特質及條件才能成就的,繼任者因為缺乏相似的條件,原有的特色在校長離開後就如漸蕪的田園,設施設備收藏在地下秘室還算是好的,等而下之,後人乾脆轉送他校或任憑報廢。大鼓啞了。水彩乾了,拔河繩長霉了,生態池成了污水槽。一頁舊日光彩,數年之間恍如春夢——也許舊日的家長逐水草而居,跟著所信奉的校長轉移陣地去了。
特色學校的另一風險是:「求全」或「求偏」難以抉擇,明明學校時間是固定的,要做出特色,不是自行加課,就是挪用一般課程。以外師加課,有費用問題;勉強老師義務多留時間,難以久長。更重要的是:國民教育的基本能力若在經營出特色的前提下被犧牲了,這會是誰的遺憾呢?更嚴重的,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一片綠洲是用周邊沙漠得不到分潤才有的。本來在藝術中有所謂偏就是全,所謂五育並重、十項全能反有可能弄成平庸化,但國民教育講的是基本能力啊!要發光發熱,校園從來不乏扭曲的秘笈。一位剛從北市知名國小轉到私校的校長就說:「大家都在忙著辦活動」。
國民中小學有其維持性功能,當學校變成外交觀光聖地,學校的價值是否被巔覆,有無本末倒置?都要當事人事過境遷後、午夜夢迴時,才會有清晰的答案。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以承接官方研習為常業的學校,弄到最後不把內部服務放在心上,學校渙散;我們不忍以遊學聞名的學校,承受不住慕名的人潮接待,人去校空;鄉間的國小為了拍記錄片而把教學細節無限放大;校長為了彰顯學生自食其力,要把在蘿蔔田勞動所得,搞成學童籌措畢旅費用的主要途徑……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沒有用心過,不可能有特色,也不可能成名。然而成名的背後有太多故事,而成名的後續令人看到更多不忍。一幕一幕家長會想慰留舊校長、甚至抗拒新校長的場面在各地發生;在我服務的學校附近,甚至有家長擬控告縣府與校方詐欺——讓一個籌備建校也算入任期、但特色別具的校長無法陪第一屆學生畢業……
我們應該期待挺現教育本質的學校越來越普遍,還是讓家長像追逐商品一樣追逐特色學校,唯恐落人之後、陷入焦慮呢——這不會是倡議「擇校世代業已來臨」的人士樂意見到的吧?下次談教育本質。
學校特色vs.基本能力
• 2009-03-11
• 【轉載】中國時報
• 【曾世杰】
• 2009-03-11
• 【轉載】中國時報
• 【曾世杰】
最近兩則新聞,讓我心驚肉跳。第一是,劉揆震怒,責成體委會限期提出提升棒球和籃球計畫。第二是,《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默契十足地在尋找「特色小學」。以《商周》為例,它從全國二六一三所國小中,選出百大特色小學。不知幸或不幸,台東縣九十一所小學,居然有十二所上榜。
我擔心的是,體委會會不會推出各種政策,鼓勵各級學校推動棒運,各小學,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已有棒球隊的學校,加緊操練,沒有棒球隊的學校,紛紛成立棒球隊。我也擔心因為得到了媒體的青睞,特色小學往後會更加用心,讓特色發揚光大,其他的學校見賢思齊,開始努力營造各種特色。
湊巧的是,台東縣教育處歷年的學校評鑑結果,和《商周》的眼光頗為一致,特色學校在評鑑中是占有優勢的。結果,為了營造特色,許多學校除了常年的球隊訓練,還經常接辦各種活動,老師學生被過度動員,妨礙了正常的教與學,到最後,犧牲掉了孩子們讀寫算等基本能力,犧牲掉孩子們藉著教育往上流動的機會。依照教育社會學的預測,最後,連帶會犧牲掉孩子們的未來。
我認識一個可愛的阿美族男孩,小學成績還不錯。前年升國中,上了一個以棒球出名的學校,他告訴我,他每天花四、五個鐘頭在操場練習,早上練,下午也練,練完球,手臂要泡在冰袋裡。(老天,才十三歲!)他說,上課的時候,沒有人聽課,一直鬧,老師也不管。我問他最基礎國中英文和數學,他完全沒有概念。
台東縣對各國小歷年的學力測驗中,在我的印象裡,至少有一半特色學校的分數,是遙遙落後的。有幾個學校,在九十一所學校裡,國語數學都排名最後十名。我聽見某些特色學校校長說:「不會讀書沒關係,至少可以在XX(運動、藝術、文化活動)上讓他們有成就感。」「為了提升(學力測驗)一兩分,犧牲掉孩子的快樂童年,值得嗎?」這些校長認為,教育特色的營造都是為愛孩子,但我卻認為這樣的教育觀點是錯的,會害了孩子。
我好奇的是,以校長的教育專業,何以讓讀書寫字算算術變成不快樂的事?有幾位校長願意讓自己孩子每天打棒球,吊冰袋呢?小朋友打球、唱歌跳舞當然有快樂童年,如果將來可打職棒,可靠歌唱舞蹈來改善家裡生活就更好了。可是,台灣到底有多少郭源治和張惠妹呢?還有,如果小朋友手臂投壞了,他有足夠的基本能力讓他可在職場競爭,並做終身學習嗎?
自有國中基測以來,台東每年都有五十%的孩子,總分三百分裡,拿不到一百分,是全國各縣市中,永遠的最後一名。有的國中,全校平均只有六十七分。簡單的說,兩個國中畢業的台東孩子,就有一個好像沒有念過國中一樣,連報紙都看不懂。這個現象不是國中才出現的,我們在國小,甚至國幼班,都看到這種學業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我們在台東做補救教學實驗,李家同教授在中部做課輔服務,幾年下來,數據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基礎能力是帶得上來的。但是,如果國家政策及學校教育,一開始就假定這些窮孩子不會讀書,得另闢有特色的教育蹊徑,要孩子們一天練球四五個小時,而媒體又在這當口推波助瀾,孩子就真的沒有未來了。
我不是說辦學有特色是錯的,但孩子們沒有基礎能力,學校是沒有資格談特色的。(作者為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