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0 21:47 作者:洪艾維/王左一 (點閱台灣日報原文)
自2008年起,一波波的大陸觀光團來台拯救了台灣的觀光業,特別是某幾處對本地人已漸漸失去吸引力的景點,都藉著人民幣湧進起死回生。看到兩岸人民在市場上熱絡的交易景象,很難相信這其中還有什麼敵我意識。
然而,對大陸旅客開放自由行的旅遊模式,似乎刺激了潛藏在台灣社會的「恐中情結」,製作簡體字菜單和簡介的店家,連帶設立簡體字網頁的政府單位,都引來藍綠兩黨的關切與質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繁體字和簡體字都只是漢字從甲骨文、篆書、隸書到楷書演變的不同結果,所謂繁體也是千百年來漢字簡化的某種變體。國民黨政府當年為了宣傳反共思想,將比劃較為簡單的簡體字,汙名化為共產黨破壞中華文化的鐵證,其實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國民黨政府也曾試圖推行過簡體字,未竟其功,共產黨執政後才繼續推行。
因此,台灣政府將繁體中文正名為「正體字」,以正統自居,根本是扭曲歷史事實的做法。語言文字是人民互動溝通的工具,休讓政客拿在手裡把玩,成為政治利益謀算的道具。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開放陸客自由行在即,許多觀光業者紛紛準備簡體字版本的旅遊簡介,民間小吃業者也特別準備簡體字菜單,方便服務大陸旅客。此番繁簡體文字和平共存的景象,對反共反了幾十年的台灣社會,是值得特別標記的改變。
然而,出自商業邏輯的單純做法,卻被有心人士的政治考量所批評。國民黨政府延續兩蔣時代的八股說法,將「正體字」上綱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下令政府官方文件、網站都應以正體字為主,對民間業者則進行道德勸說,鼓勵使用正體字和大陸人民交流;民進黨則藉機搧風點火,把使用簡體字和有損台灣尊嚴劃上等號,並舉「蚵仔煎」被改成「雞蛋海蠣餅」這種特殊的例子,凸顯兩岸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差異,且隱含有大陸人用語可笑的貶意。
其實,對觀光業者來說「來者是客」,賺到口袋的錢只管多寡,哪管美金還是人民幣?要求他們擔負起捍衛中華文化、推廣正體字美感等責任,未免言重。畢竟,在使用簡體字服務陸客的同時,有可能引起某些台灣遊客的反感,其得失商家須自行評估了。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