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多利用更好。
背唐詩或經典也許直接效果沒那麼顯著,但是後座力難以預估(正向)
如果大人/老師更細膩的注意過程,孩子的感受會很好。與父母一起背,讓孩子大大嘲笑父母怎會背不起來,讓孩子有成就感。
適度的背唐詩,好極了。
等到國中、高中再遇到詩文,會有熟悉感,有助於吸收及提高興趣。
-------------------------
 
【校園】自由時報,讓我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背唐詩」!

我想,我們的「教育」病得很重了! 而我們欠缺的又豈止是溫柔敦厚的「詩教」!(引用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28日頭版大剌剌刊登「家長投訴小一生被迫兩個月背八十首詩」的新聞標題,該名家長還宣稱「唐詩是八股的東西!」身為基層教師,我想我們的教育跟社會真的病了,姑且遑論這個家長把學校為期兩年鼓勵性質的語文培植計畫硬說成兩個月的誤導,「古典詩詞」只是沒有用的八股嗎?當家長以謬誤無理的觀念投書時,竟然成為新聞登上了報紙頭版!

       
        當我們一邊在批評檢討現在孩子語文程度低落、極須提升的同時,對於辦學認真的學校沒有鼓勵,反而狠踩一腳,我們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接受古典詩詞的浸潤?古典詩詞的背誦,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性情涵養,讓孩子感受歷代傑出的文人運用優美簡潔的文字便能佈置風景、傳達心境的藝術魅力,小朋友在朗讀詩詞歌賦時能感受字句音節的韻律感,我去年帶班的小二生,在上課敲鐘不久後,往往一個學生起了個頭,全班便琅琅背起李白「將進酒」,語調鏗鏘且充滿節奏感,他們覺得「將進酒」讀起來很美、很有意思,這種對詩句節奏之美的體會,小朋友沒有辦法用語言精準表達,他們只是自然而然的親身驗證這種來自古典文學的美感經驗。

    
        有人會困惑於是否每首詩詞都需要經過講解,背誦才有意義?我想說明,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沒辦法做到一一解詩,但「背誦」本身就有其價值,孩童時期上口的詩歌最容易形成永久記憶,「意境」的體會不一定在當下,當孩子的理解力隨著年齡增長,對於詩裡的表達的情境會自然產生感悟,曾有小學二年級孩子的家長與我分享有一次帶孩子野外郊遊,偶然聽見寺廟晚鐘,孩子馬上聯想起「楓橋夜泊」,自動詢問媽媽詩境是不是接近眼前的情境?那首詩當時課堂並無特意講解過。

    
        我無法確定這種「唐詩是八股的東西」的新聞能成立,是否又是出於某種「意識形態」作祟!但是如果你覺得方文山的歌詞動人,如果我們將「金光」「霹靂」等系列的布袋戲視為台灣文創產業軟實力的展現,我們也為「明華園歌仔戲」能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而感到驕傲,大家必然會留意到歌詞與戲曲裡的對白皆是典雅而充滿文學性,台灣傳統戲曲的兩大瑰寶便是汲養自古典文學豐厚的泥土裡呀!而這「文化的根鬚」當自小開始紮,文學底子的厚植非朝夕能養成,無法速成。

 

    
        所以國教司的官員們,請別再說些模稜兩可的兩面話令前線老師們灰心了,「背誦」哪有不「刻意」的呢?「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人」畢竟只存在武俠小說裡(據說只有本人最欽佩的女俠俏黃蓉以及她媽—黃藥師的老婆能做到!不論成人孩童想要有所收穫,當然要下點功夫,天下沒有不勞而穫之事,道理如此淺顯不是嗎?按表操課最輕鬆,莫非要我們當什麼都別多做的老師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ET 的頭像
    sandyET

    sandyET小木屋

    sandy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