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他們在學校的最後一個學期了,孩子們大部分都很棒。
繼上學期推動朗讀課文內的文章做為通關(其他還有背單字等,小關主由同學擔任)後,這學期開始加強驗收,確定沒能通關的小朋友,列入補救名單(一逼之下,很多人就過關了),我將座號寫在各班黑板,並告知導師協助督促,方式就是在每一節下課到科任辦公室前報到(扣除清潔、吃飯、放學,一天有大約三到四次)。
我為他們準備的是從頭學起,第一關是能從Z到A唸出自然發音,第二關能唸出c-v-c 型態的單字(共40字,也就是上學期給三年級的教材),第三關教會唸文章。
孩子們來的哩哩啦啦,有一班特別認真,不少人來了也是空著手,聊聊天。
沒有為自己努力動機的孩子,我沒有必要再理他。我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做甚麼有規模的補救教學。僅僅是下課時間,他們必須從三樓的那一頭,來到這裡-一樓的另一頭,就是必須付出代價,不來拉倒。
(過去也做過不同型態的補救教學,例如在五年級時,每天放學後半~一個小時補救,孩子們學得很開心,但是沒有強制力,有人常不來。六年級不再做了(老師實在真的要顧自己),這些孩子的成績也沒有太大的進步。這不是很有成就的經驗,沒有持續的補救。)
當然,有很令人欣喜的孩子,可能僅僅過去不小心沒打好基礎;有人屬於學習較緩慢型,因為認真,進步了。通過最後一關時,欣喜若狂。
月考前,在各班設下關卡,要求每個人來老師這裡通關,能念出五個母音別的40單字。月考題型也配合有兩大題發音聽力題,一題聽綜合單字、一題判別母音。
呵呵呵!很多來補救的孩子都一馬當先拔得頭籌,展現實力。一般來說,他們很少有這樣表現的機會。相對的,一些中等或中上程度的,還是戰戰兢兢的來唸的。
奇怪,明明列在母音O的同一排單字,唸到後面的mop,就有不少能力不錯的孩子就是嘴中唸唸有詞,擠不出來,擠出來── map,我說,你前面都是 ㄚ ㄚ ㄚ為什麼要換成ㄝ。
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初學階段,看字拼讀的訓練不足。
可是很多人卻能把文章唸得不錯,結論:孩子太厲害了!
有些孩子需要持續給他們補救教學的協助,可惜,學校始終不曾有這樣的制度設計。李家同教授推動的補救學習,以小團體三、四人方式進行,號稱有實效。難道這不是政府或地方教育單位應該積極推動的嗎? 比起辦理卓越課程計畫,四年三千萬把經費集中在特定的學校,哪一種才是基本國民教育應有的內涵呢?
最令人遺憾的,就是少數學習冷漠的孩子。他們有些不是學習落後了才冷漠,他們從進小學就毫無學習意願,無論老師如何呵護都成效有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