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操之過急的國小英語教育

在國小英語教學現場,有不少老師發現「提早學習、提早放棄」的現象。我個人發現兩年前小三正式加入英語課程,教育部審訂版本的教材似乎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忽略了最基礎階段的語言成份蒙訓練,以下面的實例來明。

今年我教小三英語,第一課句型: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Tony. 第二課Who’s he? He’s my father. 小朋友慌亂無辜的眼神,隨著小手在書上點來點去,不是看旁邊的同學趕快修正位置,就是老師要不停的強調現在唸到哪一個圖,十分令人不捨與同情。換個情境想,這是你上阿拉伯文的第三節課,這些句子你能跟得上老師在唸哪裡嗎? 這就是我的困惑了,初學者還不識ABC,課本把字母表列在書首的附頁,幾乎是學習字母的同時就要學習新語言的句型聽,相對應的習作就有辨別字彙、讀句子找圖的題目。在他縣市就讀小三的姪女拿考卷給我看,第一次月考就考填空26個字母大小寫及句型識別,她很多『正常的人喔』(功課還不錯的)考六、七十分,也有考三、四十分的,天啊,這是我們要給下一代的英語教育嗎?

問題就出在教科書商編寫教材要通過審訂,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容取材」上,主題要符合實用化、生活化、溝通功能;在能力指標上,課綱指出應「注重聽、、讀、寫,於國小三、四年級的蒙階段強調聽、的學習,但讀、寫並未偏廢,而是適時融入課程」,這樣的最高指導原則下,教材架構就呈現一課先有主題情境、單字、句型,附帶二到四個字母的筆順與自然發音。最簡單的版本也有六課,26個字母發音分散在兩個學期學完。就像不會爬就要學跑的嬰兒,如果不去補習還能跟得上,表示家裡有很認真的家長。以下幾種情形都是可能被放棄的:不補習、回家沒人催著念或催著聽CD、調皮不專心。

在之前我們提早起跑教小三英語時,老師還可以在坊間選購STARTER初學蒙版本,以玩遊戲的方式慢慢帶領小朋友認識字母和自然發音訓練。相對於小一新生入學後用了十週(四十節課)來學習注音符號拼讀句子,這還是已有聽能力母語的況,英語課週兩節,也至少要一個學期來熟悉字母與拼讀,循序漸進。在有了基礎後,聽讀寫的重點安排順序是可以接受的。否則第一個學期過去了,班就有五、六個以上認不全字母的人,要如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建立信心呢?為什麼另一種新語言的學習會採如此巨大差異的模式呢?

報章報導有些地方教育主管機關紛紛為小六學生舉辦英語基本能力評量(測驗),明顯是大人受升學主義的影響,把英語當作主科之一,著急的想驗收成果,想了解雙峰現象、想了解學習上銜接國中的能力,卻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大基本理念諸腦後。

教育部委託研究及不少國中老師表示,學齡前曾學過英語,或國小就具英語優勢的孩子,到了國中後,在英語學習成績評量上往往並無明顯差異。其實幼齡孩子的優勢在發音仿與膽量,在國小階段可以和國中學習做最大區別就是給予大量的聽故事、唱歌謠,提供豐富的可愛繪本識讀,讓他們先喜歡這個語言或文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ET 的頭像
    sandyET

    sandyET小木屋

    sandy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