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時報有劉彥辰投書「為什麼大學生上課睡覺?」讀畢讓我直接聯想到「為什麼小學生上課愛說話」?
劉文指出三個關鍵來探討:
1.台灣的大學學期過長。
2.必修、必選修以及畢業學分太多。
3.師生比例失衡。
其中,學期過長較宜放在大學討論,另外兩項問題在小學卻極為類似,我以目前任教的國小五年級來試論。
1. 課程內容繁多
2. 師生比例失衡
一、 課程內容過多,偏多數的孩子消化吸收困難。
先論國語課,一個學期19~20週,課程編排一星期五節國語,再加上一節彈性課用來上國語,共六節。 課程進度的安排,以我個人來說,欣賞與導讀文章約1~1.5節,字與詞的詳解(含一字多音與相似字的字形辨別)約1~1.5節,相關成語及修辭運用說明約1~1.5節,習作指導約1節,相關測驗與檢討約1~1.5節。有時會再加上課外的延伸教學。
數學課一星期四節,再用個彈性課總共五節。五年級的數學難度不知道算不算難?學生們在問卷上表示對數學有興趣的不超過5個(總34人),看月考過後的反應,大家仍然對複合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計算表示有困難。
在有限時間下,很需要讓孩子上來操作或解題卻不可能,對於有需要放慢腳步加強的單元,往往一節課大約只能讓孩子上來做四題並檢討(他們實在很喜歡這麼做)。
自然科教材和早期的差異很大,課本提出問題讓學生操作與解答(不做直接的陳述與歸納),如自然科專科教室不足、上課不專心,除了稟賦優異者外,很難叫他/她讀出什麼好成績。
綜上所述,本班這三科的成績曲線圖略似尖端在80~99分附近的三角形,但60分以下則翹個尾巴上來,尤以數學、自然翹得最高。
二、 師生比例失衡,一個班級30~35人(本學期本學年平均34人),課程進行互動範圍受限,搶答太熱烈時要趕快喊卡。而最大最大的難題就在於「那些特別該聽課的,為什麼特別愛講話?」我並沒有說其他的就乖了,只是資質OK,愛講話但是考試能衝成績的就比較不用為他們擔心而已。
即使我不停的叫某人的名字讓他回答問題,用他應該能了解的慢步驟重新解釋,我認為他看著我的眼神還是空洞的。而這不能經常做的。
看過書本描述森林小學的數學課引導的上課方式,別提了,如果要大家拿出附件來做一下,孩子很高興,可能附件撕好,就下課了。那,拿回家撕呢,很多人不會帶來。
附件還真多,有一次發些小立方體和不等長的長條給大家,大家對於堆積木比聽課還熱烈,那一兩天的課都在罵把積木收起來。
我比較傾向於把這麼多人好動愛講話歸諸「都是環境荷爾蒙惹的禍」。
我當然知道別人 班 老師比較會管,上課秩序比較好,問題是,學生來自四年級很乖班級的,現在也很好動愛講話,像班上熱心優秀的小古錐猴啦。特別點名三隻小猴:小尾猴、小花猴、小仙猴,當我在寫學期末輔導紀錄簿時,就簡單寫「如上所述」,就是毛病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是一樣的。
老師是不能嫌學生的,我還是會想,還能怎麼做呢?老師大聲罵就乖,孩子還是沒有自我成長。我也認識他們,會不停唸名字的也唸了一個學期了,所以想試個比較大的改變。
好多同學想要併座位,為了新流感疫情沒有同意。下學期把大家併位後,兩旁較空的地方可放一排寬鬆的尊貴座位,專給愛拖別人講話的同學(男生女生都有),如果表現進步就可調整座位。
大家都說學校除了傳遞知識,品德甚至更重要,品德的最基本──「常規」卻實在不太容易套在每個孩子身上。少部份孩子也許學習能力較弱,常態班級不容易針對他們提供協助;大多則並非失去教室中對知識的熱情,而僅僅自我管理的能力差「很多」。
如果教育部能找錢蓋學校游泳池,為什麼不能投資「小班化」,以及部份的課程分組分級,讓每個孩子能在個別的基礎能力上往前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