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絕不能採用在校成績,跳脫不了分數掛帥的教育。
常態編班下,確實做好能力分組,從國一就可以開始(目前的法令規定從國二開始)。其實小六都很清楚看出學生的能力差異了。
加強教師編制人力以小班教學來務實補救教學。(設定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
以社團、參賽方式發掘或鼓勵專長或資優能力。


十二年國教 需要更多的社會對話

教育部長鄭瑞城為了解決廣受國人爭議的升學競爭問題,上任後不久就成立了「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希望能做出一些改變。這個委員會雖聘請了廿五位學者專家,但是由於教授們平日忙於自身教學研究,大部分的提案還是由業務單位(中教司)所主導,其內容當然難免受傳統框架的限制。該審議委員會近日研議十二年國教的方向,事涉台灣未來數十年千萬學子與家長,極為關鍵,值得審慎檢視。

在進入台灣國民教育延長議題之前,可先環顧舉世其他國家初中升高中的現制實況。美國早就實施一至十二年級的義務教育,初中進入高中是以學區分發為原則,僅私校容許考試或面談。法國升一般高中完全沒有入學考試,而其職業學校則採申請入學制。日本「併設型」高中是免試直升,而公私立高中職只可以在指定學區內考試,競爭限於局部。韓國高中一律劃定學區抽籤分發。澳洲則公立中學就近入學,只有某些專門中學或私立學校有入學考試。德國則由於證照制度發達、職校選擇普遍,與其他國家較難比較。全世界有類似台灣這樣,在初中升高中階段就以統一基測做全國性篩選分發的國家,恐怕絕無僅有。唯一近似的,只有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這似乎顯示,全世界只有大中華地區似乎還在「類科舉」文化的陰影之下。

這樣的篩選究竟效果如何呢?以日前出爐的九十八年基測結果來看,似乎並不理想。十五歲考基測孩子的共同夢想,當然是要拚進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據報載,要進這兩所學校,學生必須要在四百十二分的總分中拿下四百零三分,再加上作文滿級分,才可能如願。換言之,上明星高中的學生,每年在三百題左右的試題中幾乎沒有些微犯錯的空間。但是由於國中的教材並不難,故考題也就相當基本;要拿基測近滿分,學生們就必須要將功課準備到滾瓜爛熟的地步,平常一日五考,務必要將考試作答練到再無分毫閃失。把十三、四歲的學童折騰到這個地步,任何人都知道是病態的制度。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要對前述填鴨惡補、激烈競逐的國中教育情況做些改善,依媒體報導,其所規劃的方向是要以「採計在校成績」的方式,去分散基測的壓力。我們認為,這種做法其實是十數年前「志願就學方案」的借屍還魂,早經有識之士抨擊,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誠如家長團體代表所言,採計在校成績不但將國中的成績競逐時間正式拉長為三年,也會使得「同學變對手」,進一步扭曲學校教育。此外,就競爭的本質而言,班上卅人之間的比拚,往往比十萬人之間的大規模基測更為惡質。率爾將目前的制度改為基測加採計在校成績,徒然增加學生的競試負擔,絕對不是一個正確的改變方向,當然更與延長國教的理想背道而馳。

我們認為,推動十二年國教最大的問題有二:其一為部分高職是否能在期程之內改為綜合高中,以吸納學生家長多元的選擇;其二則為究竟要不要保留所謂明星高中。第一個問題並不難解決,也是教育部可以著力的方向;至於第二個問題,則需要跳脫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的閉門會議,而應與社會進行廣泛的對話、討論。如果社會有百分之十的學生期待上明星學校,那麼各國免試升學、學區分發的正港十二年國教,就勢必難以推動。但另一方面,「考試進階」是華人家庭父母根深柢固的觀念,而當年對進士功名的期待,正是今日「考取明星學校」的類似心理。教育部必須要勇敢面對這一層根本的問題,密集下鄉做溝通與說服,才可能逐漸凝聚共識,形成改革的核心理念。

這些凝聚共識的工作不容易做,但是話說回來,百年樹人的工作,本來就是倉促不得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ndyET 的頭像
    sandyET

    sandyET小木屋

    sandy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